2022微信讲座#019 纽约中医论坛群 中医药标准化应用 主讲:李可大教授 主持:林晓天医师 录音:李麥克医生 美东时间 2022年4月23日周六晚8点半 北京时间 2022年4月24日周日早8点半 主场:纽约中医论坛1群 同步转播:纽中论坛各群 ![]()
0 Comments
吴中朝教授,医学博士学位。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吴中朝工作室传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经筋分会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会长。为《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等编委或主审专家。 长期为国内外学术团体、教学单位及广大民众进行以中医类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讲座与科普宣传,深受大家好评。先后应邀出访数十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中医针灸等学术活动、临床医疗、标准制定等。在国家中医管理局两次全国科普专家的评聘中,皆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普巡讲专家。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健康之路、科技之光节目;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节目的主讲专家。共进行过十余期的电视节目播讲,受众广泛,以其专业性、科普性、趣味性、新颖性、实用性而评价很高。 为中国政府针灸申遗专家、多个国际标准的中国专家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特聘专家。 长期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工作。既能继承传统的中医药的精髓,又能不断开拓创新。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功底深厚,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在相关领域提出、研究与应用新的学说与方法。在诊治痛症、养生保健、代谢性疾病、老年病及疑难病症等方面有独到的经验。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或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等各类课题近20项,其中所主持“艾灸对老年人血液净化作用研究”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研究项目,分别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针灸学会一、二等奖各一项。在国际期刊有SCI文章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近20余部,出版挂图多套。 附:专业与学习简介: 2007-至今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曾分别任科室主任、门诊部主任、针灸医院院长、针灸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等。 1978-2006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与工作 其中:2002-2005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1983-2006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曾分别任教研室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 1986-1989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 1978-1983 南京中医学院本科中医专业(五年制) 吴中朝教授 ▏背腰肌筋膜疼痛综合症1 艾灸保健与临床攻略系列之四十八 主持 胡娟 讲课提纲 背腰部肌筋膜炎艾灸方略讲授提纲 一、背腰筋膜炎生理与病理特点与艾灸方略制定的理论基础 长 厚 宽 广 杂 背部肌肉主要有背部浅层肌肉、背部深层肌肉,具体如下: 背部浅层肌肉:背部浅层肌肉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第二、背部深层肌肉:背部深层肌肉主要包括竖脊肌和夹肌,竖脊肌是伸脊柱、 在临床上,人体的背部肌肉还有,如岗上肌、冈下肌、菱形肌、小圆肌、大圆肌、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腰背筋膜等组织。 具体地说: 1. 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有下后锯肌。 2.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 腰部肌肉有许多,可分为深浅两群肌肉。 腰部肌肉主要有髂腰肌、腰方肌、竖脊肌等 1. 髂腰肌:属于腰部主要肌肉,主要由腰大肌、髂肌组成,位于大腿腹股沟位置,起自髂窝、腰椎体侧面、横突的位置,止于股骨小转子部位,具有使髋关节前屈、外旋,以及使躯干、骨盆前屈的作用; 2. 腰方肌:位于腰深层部位,在脊柱两侧,主要起自髂嵴部位,止于第1-4腰椎横突和第12肋下缘,单侧腰方肌收缩可以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可以使脊柱背伸; 3. 竖脊肌:位于脊柱棘突两侧,起于骶骨背面、腰椎棘突以及髂嵴后部,止于肋角下缘、颈椎和胸椎横突,在竖脊肌收缩时,能够使头、脊柱伸展,如果单侧竖直肌收缩,能够使脊柱侧屈。 如果肌肉与运动系统稳定性下降,一般是由于核心肌群的力量薄弱,会导致浅层的肌肉容易紧张、劳损,这是常见的腰部筋膜炎、腰背疼痛的病理基础。 以上显示背腰部肌筋膜基于解剖与生理功能基础上的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及诊疗机理。 特点: ——比其他部位的肌肉与筋膜更具广泛性,层面性,主次性,遍布性、差异性- ——有经筋的生理结构基础:运动,滋润,营养,协调,层次,有序,阴阳 ——涉及的经筋:足太阳、手太阳、腹部的还涉及足厥阴、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等,特别是还涉及总督诸阳之督脉,如带束腰的带脉,以及夹脊穴 ——约束背腰、腹臀筋肉,保证背腰为主的运动,协调身体起立与屈伸平衡,结聚脊柱所属的诸多关节及其骨盆 ——病变时损伤机会多、渗出面广,水肿范围大,妨碍运动程度高,且易变紧,变性,增厚,失弹,粘连 ——符合经筋的主要病理特征:肿、胀、痛、结、挛、厚、粘、硬 ——临床有大面积的背腰部疼痛,麻木,酸胀,僵硬,肿胀,拘紧,痉挛,条索,结节,怕冷,畏寒等临床症状 ——故有艾灸病机与诊治理论基础 其诊断标准仍然是: Simons等人于1990年提出,并于1999年Simons等人在年重新定义的诊断标准,根据该诊断标准,即主要诊断标准有5条,次要标准3条: 如果符合五个主要诊断标准和至少一个次要诊断标准则诊断成立。 相对于背腰部筋膜炎疼痛综合征的标准: 主要标准: 1. 局部自发性疼痛; 背腰部会发生自发性疼痛或不同的疼痛变异反应 2. 自发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发生在激痛点区域; 背腰部有激痛点,上述区域自发疼痛与感觉异常 3. 可触及受累区域肌肉紧绷或呈条索状; 背腰部紧张,可触及条索状 4. 压痛点沿紧张的肌肉或条索分布; 背腰部有压痛点沿紧张的肌肉或条索分布 5.有一定程度活动度受限。 背腰部相关肌群有一定程度的活动受限 次要诊断标准: 1. 反复出现自发性疼痛和按压激痛点时感觉异常; 背腰部疼痛病程持续,反复发作,自发性疼痛和按压激痛点时感觉异常 2. 横抓肌肉或针刺激痛点时可引发至少一次肌肉颤动反应; 背腰部相关肌群,横抓肌肉或针刺激痛点时可引发至少一次肌肉颤动反应 3. 拉伸肌肉或者激痛点注射可以缓解疼痛。 背腰部相关肌群,拉伸肌肉或者激痛点艾灸等可以缓解疼痛 从以上标准来看,有征可判,有形可诊,有痛可触,有位可依,皆是针灸方略制定之依据。 虽然国外有研究发现,但到目前为止,可采用的诊断标准,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生化、电生理或影像诊断,仅有临床诊断标准,因此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对本病诊断至关重要。
1. 以背腰部痹证而施灸 病机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上背部: 多风 多寒 下腰部: 多湿 多瘀 艾灸策略: ——风:散寒祛风,治血祛风(穴,经,药) ——寒:温经通络(多灸,面广) ——湿:化湿止痛(穴,经,药) ——瘀:祛瘀蠲痹(穴,经,药) 2. 以经脉辨证而施灸 3. 以脏腑辨证而施灸 背俞穴 4. 以督脉而施灸 5. 以夹脊穴而施灸 6. 以偶刺法而施灸 吴中朝教授 ▏颈肩筋膜炎疼痛综合症2 艾灸保健与临床攻略系列之四十七 纽约中医论坛群 2022年《微信讲座》#018 【艾灸保健与临床攻略系列之四十七】 疼痛病艾灸系列攻略之十七: 颈肩筋膜炎疼痛综合症 主讲:吴中朝教授 主持:胡娟老师 录音:李麥克医师 美东时间 2022年4月20日周三晚8:30 北京时间 2022年4月21日周四早8:30主场:纽约中医论坛1群 同步转播:纽中论坛各群 颈肩部筋膜炎疼痛综合征艾灸方略2 根据中医理论、临床经验,制定与应用艾灸方略 1. 手之阳经理论艾灸法 2. 手之阴经理论艾灸法 3. 枕项功能带说艾灸法 在2005年本人提出背俞穴功能带学说之后,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完善发展,又提出了枕项功能带理论。可试用此说对于颈肩部筋膜炎疼痛综合征制定、应用艾灸方略。 4.经筋郁滞理论艾灸法 头颈部筋膜及经筋在本病治疗中的有重要作用。针对经筋诊察,本病患者的经筋循行上往往都有一定的压痛、紧张、拘挛、放射痛或结节,是非常有必要进行艾灸舒解的部位。 六个强调: 强调筋肉的起止点 强调筋肉的覆盖面 强调筋肉的层次性 强调筋肉的功能性 强调筋肉的联系性 强调筋肉的刚柔性 5.阻力验定理论艾灸法 6.激痛牵应理论艾灸法 7.周痹寒掣理论艾灸法 《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卷四肩膊部》有载:“周痹气注肩膊,拘急疼闷。” 《针灸聚英卷一上手太阳》:“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艾灸相对于中药,也正是温法的最好应用。同时,并可将上述中药根据证情而而隔药粉灸。 8. 结而不通理论艾灸法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痹者……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 《灵枢》曰:“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痹。” 《灵枢刺节真邪》:“痹于皮肤之间……留而不去,则痹。” 9. 气虚邪留理论艾灸法 《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10. 捏其上得便快艾灸法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虚损”、“诸风论”等篇内容中,主张灸以温暖的方法治疗气血不得宣通之病。他提倡取阿是穴:“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此处,强调以灸痛点(本病相当于激痛点为主)。 11.颈肩臂一体理论艾灸法 朱丹溪 《脉因证治肩背痛》所描述的:“病则颈肩背肘臂外后廉痛”与典型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即可用颈肩臂一体理论艾灸法。 12.伤寒太阳病理论艾灸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吴中朝教授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艾灸保健与临床攻略系列之四十六 纽约中医论坛群
2022年《微信讲座》#013 【艾灸保健与临床攻略系列之四十六】 疼痛病艾灸系列攻略之十六: 颈肩筋膜炎疼痛综合症 主讲:吴中朝教授 主持:胡娟老师 录音:李麥克医师 美东时间 2022年3月23日周三晚8:30 北京时间 2022年3月24日周四早8:30主场:纽约中医论坛1群 同步转播:纽中论坛各群 3/29/2022 ![]()
第二讲. 针刺治疗肘关节外侧疼痛的多中心国际研究-随机对照试验![]()
第三讲. 镇静安神针法与应用![]()
第四讲. 长白山流派特色针法04/16/2022 ![]()
何东来,1986年考入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1991考取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毕业。 1996年应邀前来美国硅谷交流,倍受李传真医生欣赏和器重。极力推荐到加州中医药大学任教,创立针灸系和运动医学中心。 多次访问欧洲传授针灸在运动医学当中应用,有幸成为2009年美国西医针灸师协会年会主讲嘉宾,介绍经筋针刺方法,并且应邀发表在美国西医针灸杂志上。酷爱体育运动,善治运动损伤。 美东时间 3月19日 晚8:30; 北京时间3月20日早8:30 ![]()
第二讲:何东来医师 ▏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 主持 陈大志 美东时间 4月9日 晚8:30; 北京时间4月10日早8:30 ![]()
黄涛,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访问学者,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弟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程氏针灸第三代继承人。 ![]()
|
AuthorATCMS TEAM Archives
|